同是道歉,差距咋这么大呢?
王志顺
近日,微博网友@蔡成平 称,自己在日本坐出租车,遭遇拒载,愤而投诉。事后,出租车公司总裁、副总裁及董事等人登门道歉,携带了公司致歉信,详述了对司机的处分。一位高层难过地说,他从业20多年是第一次遭遇这种投诉,请求原谅。(8月1日新快报)
岂止这些,从网友提供的新闻图片看,除了3名日本出租车公司高官坐在被道歉者对面,两眼注视着被道歉者,始终保持着倾听状态,我们还看到在该公司的走廊中,2名日本出租车公司高官,面对微博网友@蔡成平,腰几乎弯成90度角。
且不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,也不论投诉者是否真理在握。但像日本出租车公司这样如此重视被服务对象的满意度,又如此兴师动众并富有诚意的向受害者致歉。最终让微博网友@蔡成平“扫兴而去,尽兴而归”。恐怕不仅是值得所有中国出租车公司认真学习,某种意义上,更值得我们的一些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好好学习。
事实上,说到国人的不会道歉或羞于道歉,眼下就有这么典型的一例。本来,在7月26日,荆州发生电梯“吃人”悲剧后,相关责任方应于第一时间向死者家人表示真诚的道歉和深切的慰问,以求得死者家人的谅解,可遗憾的是,发生这么大的事,直至 7月28日,湖北安良百货集团有限公司才对外发布了道歉声明,更令死者家人表示气愤的是,这份发布在网上的道歉声明,“不像是给逝者家属的,倒像是应对媒体和社会舆论的。”且不说,涉事商场方未去殡仪馆致哀。
两相对照,岂止是存有天壤之别?那么,同是道歉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与日本人,包括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存在如此大差距呢?有人说是基于含蓄内向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性格,认为过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一种轻浮的举动。也有人说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关爱,所以没有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,久而久之,变得不会、不肯、不能向人致歉。
诚然。但我认为一种习惯的养成,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。几千年来,我们中国长期处于等级观念十分严重的封建社会、人与人之间只有主奴关系、上下级关系,没有平等的关系;只有皇恩浩荡,没有公民意识。这样的文化心理,很容易造成一颗冷漠的心;而冷漠的心聚而成阵,社会氛围当然是缺少温情的;在缺少温情的环境里,人们怎么会深怀一颗感恩或羞愧的心呢?当然,缺乏真正的宗教传统,也使我们中的不少人成了没有信仰、没有感恩和羞耻之心的“彻底的唯物主义者”。他们没有“原罪心理”,也从不觉得需要感谢谁、愧对谁,嘴里吃的、身上穿的、日常用的,似乎都取之自然,不是劳动所得,因而不用谦卑地面向世界、面向他人。
我自认自己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。但很显然,当你向别人表达一份善意时,你的心中就多了一分善良;当你随地真诚地说声“抱歉”时,你的世界也因此而变得阳光明媚。当我们这个社会不仅熟人之间,而且生人之间也变得温情脉脉、以礼相待的时候,当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把说“谢谢”、“抱歉”当成下意识的习惯的时候,我想我们的社会离真正的和谐文明社会恐怕就不远了。
评论